生产要求涉及原材料选择、工艺控制、质量检验等多个环节,需遵循严格的技术标准与规范。以下从生产流程、质量控制、环保要求等方面详细说明: 一、原材料控制 1 水泥应选用42.5级以上普通硅酸盐水泥,安定性需符合GB 175标准,初凝时间≥45分钟,终凝时间≤600分钟。 2 硅砂需采用天然石英砂或机制砂,二氧化硅含量≥85%,含水率≤3%,细度模数控制在2.0-3.0之间。 3 铝粉膏作为发气剂,活性铝含量应≥90%,发气率需达到300-400ml/g,储存温度不超过25℃。 4 石灰应选用钙质生石灰,有效氧化钙含量≥80%,消化速度适中,消解温度峰值≤60℃。 5 粉煤灰需符合GB/T 1596标准,烧失量≤8%,细度(45μm方孔筛筛余)≤20%。 二、生产工艺要求 1 原料配比需严格按设计配方执行,水泥占比15-20%,硅砂40-50%,石灰10-15%,粉煤灰10-20%,铝粉膏掺量0.05-0.1%。 2 搅拌过程分为预混和匀质搅拌两个阶段,预混时间不少于2分钟,匀质搅拌时间控制在3-5分钟,料浆温度需保持在40-50℃。 3 模具尺寸精度要求:长度误差±2mm,宽度误差±1mm,高度误差±1mm,表面平整度≤1mm/m。 4 静养发气阶段需控制环境温度20-30℃,湿度≥80%,发气时间30-60分钟,膨胀率稳定在20-30%。 5 切割工序采用钢丝切割机,切割精度需满足长度误差±2mm,宽度误差±1mm,对角线偏差≤3mm。 6 蒸压养护需在1.0-1.2MPa压力下进行,恒温时间≥8小时,升温和降温速率控制在15-20℃/小时。 三、质量检验标准 1 外观质量要求:缺棱掉角深度≤10mm,个数≤2个/块,裂纹长度≤30mm,弯曲度≤2mm。 2 尺寸偏差:长度±3mm,宽度±1mm,高度±1mm,对角线差≤3mm。 3 物理性能指标:干密度需控制在500-700kg/m³,抗压强度≥3.5MPa,导热系数≤0.13W/(m·K)。 4 干燥收缩值≤0.5mm/m,抗冻性要求经15次冻融循环后质量损失≤5%,强度损失≤20%。 5 放射性核素限量需符合GB 6566标准,内照射指数≤1.0,外照射指数≤1.3。 四、环保与安全要求 1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浆需通过压滤处理,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≥90%。 2 蒸压釜废气排放温度需降至80℃以下,粉尘排放浓度≤10mg/m³,噪声控制在85dB以下。 3 厂区需设置污水处理系统,废水经处理后需达到GB 8978三级排放标准。 4 原材料储存区需采取防雨防潮措施,铝粉膏等危险品需单独存放并配备防火设施。 五、设备维护管理 1 搅拌机需定期检查叶片磨损情况,更换周期不超过2000小时。 2 切割机钢丝需每日检查张力,磨损超过直径10%时必须更换。 3 蒸压釜安全阀门需每月校验,压力表每半年检定一次。 4 模具周转次数达到500次后需进行全面检修,磨损超差部件及时更换。 六、生产记录要求 1 每班次需记录原料配比数据,留存不少于2年。 2 养护过程需连续监测温度压力曲线,数据保存期≥3年。 3 成品检验记录需包含批次、规格、检验项目及结果,保存期至产品保质期后1年。 七、常见问题处理 1 砌块开裂时需检查原料配比是否准确,静养温度是否稳定,切割前强度是否达标。 2 密度偏差超限时需调整铝粉膏掺量,检查发气环境温湿度。 3 抗压强度不足时需核查水泥质量,调整蒸压养护参数。 八、行业标准遵循 生产过程需严格执行GB 11968-2020《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》、GB/T 15762-2020《蒸压加气混凝土板》等国家标准,同时符合地方建筑节能设计规范要求。 通过以上系统化的生产控制,可确保加气砖隔墙产品具备轻质高强、保温隔热、防火抗震等特性,满足现代建筑对绿色建材的需求。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,通过ISO 9001认证,持续优化生产工艺,提升产品竞争力。